【協力攻堅 演繹精彩】黃河入海口崛起綠色能源新地標
|
|||||
|
|||||
2025年5月30日,隨著集控中心顯示屏綠電曲線跳動,中國電建集團貴州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山東濱州電投沾化B12-1(一期)200MW漁光互補項目二標段成功并網發電。這個矗立在黃河三角洲鹽堿灘上的巨大“藍色方陣”,每年可輸送3億千瓦時綠色電力,項目創新采用"光伏矩陣+生態養殖"立體開發模式,在6000畝鹽池之上架起巨大光伏陣列,同時水下構建智能化養殖系統,土地復合利用率達300%,為鹽堿地綜合治理提供了成功借鑒。 鹽堿灘涂繪藍圖? 本項目位于濱州市沾化區濱海鎮境內,占地約6000畝,主要利用曬鹽池及漁業養殖池建設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是濱州市新能源領域的重點工程。通過“漁光互補”復合開發模式,實現了太陽能資源利用與漁業生產的深度融合,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立體發展格局,不僅能將土地資源利用率成倍提升,更能通過光伏產業與現代漁業的協同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向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現代化產業轉型。建成投產后,年均3億千瓦時的綠電產出,可為12萬戶家庭提供全年用電,有效緩解區域大氣污染壓力,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形成新能源產業與漁業經濟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格局,為區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項目交流側容量200MW,擬按1.213:1比例直流側建設容量242.424MWp。項目新建一座220kV升壓站,新建送出線路約17.5千米,綠電接入升壓站220kV母線側后,聯合接入至鹽都220kV站。中國電建集團貴州工程有限公司以PC總承包方式承建項目二標段,范圍包括84.812MW光伏區及送出線路工程,涵蓋設備采購供貨、土建安裝、青賠、遷占費、調試、系統試運行、驗收及手續辦理等,2024年12月10日,工期9個月。 技術突圍破瓶頸 濱州沾化地區廣泛分布著鹽堿地與軟土地基,土壤含鹽量高達8.1%,PH值超過8.0,高腐蝕性的土壤環境不僅會加速基礎建材的老化,還導致地基承載力僅為常規地基的40-60%……這樣的地質條件下,若采用傳統的條形基礎或淺基礎施工方法,基礎沉降量將超過設計允許值的2-3倍,傾斜風險系數高達75%以上,嚴重威脅光伏組件支架及核心設備的長期穩定運行,猶如橫亙在項目建設道路上的“攔路虎”。 面對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項目經理楊再法帶領團隊迎難而上,緊盯各項任務目標,精心布局,不斷進行現場勘查和分析。項目總工何建宏帶領項目技術骨干進行多次實地勘察。通過反復論證與方案比選,最終確定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復合地基處理”的新型樁基礎施工工藝:創新性地將樁徑從常規的400毫米增大至600毫米,樁長由8米延長至12米,并引入高壓旋噴注漿技術對樁周土體進行加固,使地基承載力提升至180千帕。在施工過程中加強對樁基礎的監測,實時掌握基礎的施工質量和變形情況,確保基礎施工符合設計要求,成功攻克了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技術難關。 濱州市沿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極端天氣的頻發區域,年均臺風侵襲8-10次,夏季單日最大降雨量可達200毫米以上,冬季最低氣溫低至-15℃,極端天氣導致的有效施工時間較內陸地區減少約30%,不僅嚴重威脅施工人員安全,還對現場電氣設備、光伏組件的正常運行造成極大干擾,單次臺風災害可導致已完工程15-20%的損壞率。項目部超前策劃、構建起“預防-響應-修復”三位一體的全鏈條保障體系,實現15公里半徑范圍內的精準氣象預報;制定涵蓋多類極端天氣的專項應急預案,組織多次實戰演練,確保現場施工人員熟練掌握應急處置流程。創新采用“模塊化防護+快速拆卸”技術,對光伏板支架、箱變等大型設備進行分級加固,自制移動式簡易防風棚,實現2小時內完成設備全覆蓋防護。 項目施工場地狹窄,實際可用施工面積僅為常規光伏項目的40%,場內池塘、溝渠縱橫交錯,傳統堆放方式材料損耗率將高達8%,設備故障率增加50%,直接導致工期延長30天以上。為此,項目部聯合業主方利用無人機航拍與點云掃描技術,建立場地1:1數字化模型優化平面布局,創新性地將材料堆放區設計為“立體倉儲+空中運輸”模式,搭建4座高度6米的鋼結構貨架,配備專用叉車,實現材料存取的快速化管理,使空間利用率提升200%;設備停放區采用“分時復用”策略,依據施工進度動態調整設備停放位置,構建“精準配送”供應鏈體系,合理安排材料和設備的進場時間,將材料進場時間誤差控制在1小時以內,有效避免場地積壓。 黨建引領解難題 項目部將黨建工作與工程建設深度融合,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快速組建一支黨員突擊隊,勇挑重擔攻克關鍵技術難題、突擊完成急、難、險重、任務,推動項目建設持續向前。 送出線路工程施工需要跨越一條日均車流量達幾萬輛次的繁忙交通要道,不僅涉及高空作業、電力線路架設等復雜工序,而且施工區域下方車流不息,安全風險極高。黨員突擊隊主動請纓,勇擔重任,提前三周展開籌備工作,聯合交通、路政等部門進行實地勘察,利用無人機航拍,對施工區域的地形、交通狀況進行詳細分析,制定出涵蓋施工流程、交通疏導、應急預案等內容的全方位施工方案。同時,組織技術骨干在模擬場地開展多次跨越施工演練,不斷優化施工細節和安全保障措施。 項目經理、黨員突擊隊隊長楊再法帶領2名黨員組成地面監督專班,全程駐守施工現場核心區域,他們手持測量儀器和安全檢查表,在塔基四周及重要作業點來回巡查,實時監督施工規范和安全措施落實情況。遇到作業風險點,立即組織施工人員召開安全交底會,結合現場實際優化作業方案;發現跨越防護網設置存在隱患,他們帶頭動手調整加固;突擊隊成員日夜輪班值守,餓了就在臨時帳篷匆匆用餐,困了就輪流在簡易折疊床上稍作休息,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在黨員突擊隊的嚴密監督和精心協調下,通過"天窗期"精準作業、裝配式防護網等創新,僅用48小時“零事故、零差錯”完成380米線路跨越,創造“零封路施工”奇跡,高質量完成線路跨越施工任務。 在項目并網前的調試階段,遇到了設備通信故障、數據傳輸不穩定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黨員突擊隊迅速行動,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深入分析問題原因,查閱大量技術資料,與設備廠家和相關技術專家進行溝通交流。經過連續一周的艱苦努力,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成功解決了技術難題,為項目按時并網發電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創新顯效益 工程建設中,項目部立足實際,科技創新為主線,通過低成本、易操作的技術優化和QC攻關,釋放新動能,實現降本增效。 在光伏組件安裝環節,項目部摒棄高成本自動化設備采購方案,轉而組織技術骨干開展工藝優化。通過反復試驗,將傳統“單人單件”安裝模式改為“三人協作流水線作業法”:一名工人負責組件定位,一名工人進行螺栓預緊,一名工人完成最終加固。同時利用閑置鋼材自制光伏組件輔助定位架,通過標準化卡槽設計提高安裝精度的目的……簡易的革新大幅提升安裝效率37%、人工成本降低25%,且未產生額外設備投入。 針對施工現場揚塵治理,項目部利用廢舊水管與灑水車水箱連接,改裝成可移動噴淋系統,覆蓋主要作業區域,相比采購專業降塵設備節省成本約8萬元;外送線路基礎混凝土養護環節,推廣“滴灌式養護法”,將回收的礦泉水瓶扎孔后懸掛于混凝土構件表面,實現精準保濕,用水量減少60%;建立施工設備“錯峰使用臺賬”,統籌協調挖掘機、起重機等大型設備作業時間,避免空轉耗能,設備燃油消耗同比降低18%……一系列“小改小革”累計節約項目成本超50萬元,用簡單手段實現了高效益轉化。 工程建設期間,項目部技術團隊還運用BIM+GIS技術建立三維施工模型,實現"空中運輸走廊"精準規劃。通過無人機集群巡檢,構建包含132類風險源的數字孳息系統,隱患識別效率提升70%。自主研發的"光伏浮體快速定位裝置",使組件安裝效率突破每日3000塊,創行業新紀錄。創新"潮汐施工法",依據鹽池水位變化動態調整作業面,開發施工進度數字沙盤,實現200個作業面精準協同。運用"鹽霧環境電氣防護五步法",攻克設備腐蝕難題;在臺風"煙花"來襲時,23名黨員連續72小時值守,運用物聯網監測平臺守護132個風險點,確保百萬設備安然無恙。 眾志成城交答卷 2025年5月31日,濱州電投沾化B12-1(一期)20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并網發電,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個月完成并網任務,預計年發綠電3億千瓦時,相比同容量傳統火電,每年可減少10萬噸標準煤消耗,降低31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步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超千噸;工程建設期帶動當地就業532人,培訓新型產業工人287名,通過"光伏+養殖"產業模式,周邊漁民年均增收2.4萬元,配套建設的23公里產業道路,使當地海產品運輸時效提升60%,真正實現"建一個項目、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 當光伏矩陣在渤海灣畔綻放出藍色光芒,這座改寫鹽堿灘命運的超級工程,不僅創造了"復雜地質零沉降、百萬工時零事故"的建設奇跡,更探索出"生態治理+產業振興"的融合發展路徑。正如項目經理楊再法所言:"我們用智慧打造標桿點亮鹽堿灘,用匠心守護母親河,這是新時代電建人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 山東濱州電投沾化B12-1(一期)200MW漁光互補項目場景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